Interface ID使用EUI-64地址,該地址由MAC地址轉換而成。 答案:(57)B● 如果要設置交換機的IP地址,則命令提示符應該是 (58) 。 (58)A.Swich> B.Switch# C.Switch(config) D.Switch(config-if)# 答案:(58)C● 路由器命令“Router(config-subif)#encapsulation dot1q 1”的作用是 (59) 。 (59)A.設置封裝類型和子接口連接的VLAN號 B.進入VLAN配置模式 C.配置VTP口號 D.指定路由器的工作模式 答案:(59)A● 若路由器的路由信息如下,則最后一行路由信息怎樣得到的 (60) 。 R3#show ip route Gateway of last resort is not set 192.168.0.0/24 is subnetted, 6 subnets C 192.168.1.0 is directly connected, Ethernet0 C 192.168.65.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0 C 192.168.67.0 is directly connected, Serial1 R 192.168.69.0 [120/1] via 192.168.67.2, 00:00:15, Serial1 [120/1] via 192.168.65.2, 00:00:24, Serial0 R 192.168.69.0 [120/1] via 192.168.67.2, 00:00:15, Serial1 R 192.168.69.0 [120/1] via 192.168.652, 00:00:24, Serial0 (60)A.串行口直接連接的 B.由路由協議發現的 C.操作員手工配置的 D.以太網端口直連的 試題解析: 在路由條目前都有一個字母表示連接的情況。C是connected的第一個字母,代表直連;R表示RIP協議,意思是該條目由RIP協議計算產生。 答案:(60)B● 按照802.1d生成樹協議(STP),在交換機互聯的局域網中, (61) 的交換機被選為根交換機。 (61)A.MAC地址最小的 B.MAC地址最大的 C.ID最小的 D.ID最大的 試題解析: 生成樹協議的工作過程簡單表述如下: 1) 唯一根網橋的推選:各個網橋互相傳遞BPDU配置信息,系統的每個網橋都能監聽到BPDU,根據網橋標識共同“選舉”出具有最大優先級的根網橋。如果優先級相同,則取具有最小網橋地址的網橋作為根網橋。根網橋缺省每2秒發出BPDU。 2) 在每個非根網橋選出一個根端口:根網橋向系統廣播其BPDU,對一個網橋來說,具有最小根路徑開銷的端口選為根端口;如果根路徑開銷相同,則取端口標識最小的作為根端口,同時根端口處於轉發模式。一個網橋只有一個根端口,根網橋沒有根端口。 3) 在每個網段選一個指定端口:每個網橋接收到一個BPDU幀時,同時發出一個BPDU幀說明離根網橋的路徑開銷。在同一個網段里,具有最小的根路徑開銷的端口被選為指定端口。如果根路徑開銷相同,則取網橋標識最小的作為指定端口。如果網橋標識也相同,則取端口標識最小的為指定端口。 4) STP設置根端口和指定端口進入轉發模式,可以轉發數據幀;而落選端口則進入阻塞模式,只偵聽BPDU,不轉發數據幀。各網橋周期性地交換BPDU信息,保證系統拓撲結構的合理性。 答案中沒有提到【優先級】,也沒有提到【BID】(網橋ID),而【ID】這個詞又是個用得極其泛濫的詞匯。因此,在A和C之間做選擇,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修辭問題了。也只好裝裝糊塗,就把【ID】當做【BID】,選C算了。 答案:(61)C● 以太網中采用了二進制指數后退算法,這個算法的特點是 (62) 。 (62)A.網絡負載越輕,可能后退的時間越長 B.網絡負載越重,可能后退的時間越長 C.使用網絡既可以適用於突發性業務,也可以適用於流式業務 D.可以動態地提高網絡發送的優先級 答案:(62)B● 以太網幀格式如下圖所示,其中“填充”字段的作用是 (63) 。
前導字段
幀起始符
目的地址
源地址
長度
數據
填充
校驗和
(63)A.可用於表示任選參數 B.表示封裝的上層協議 C.表示控制幀的類型 D.維持64字節的最小幀長 試題解析: 以太網的最小幀長是64字節,當數據字段過短時,填充字段就發揮作用,維持最小幀長。 答案:(63)D● IEEE 802.11采用了CSMA/CA協議,下面關於這個協議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64) 。 (64)A.各個發送站在兩次幀間隔(IFS)之間進行競爭發送 B.每一個發送站維持一個后退計數器並監聽網絡上的通信 C.各個發送站按業務的優先級獲得不同的發送機會 D.CSMA/CA協議適用於突發性業務 試題解析: IEEE 802.11標准定義了兩種操作模式,第一種模式是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分布式協調功能),該模式沒有中心控制設備,所有站點都在競爭信道;另一種模式是PCF(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點協調功能),該模式有基站,作為中心控制設備通過輪詢機制控制決定各個站點的傳輸順序。根據IEEE 802.11標准,DCF是必須的而PCF是可選的。 CSMA/CA協議應用於DCF下,目的在於解決在允許競爭的情況下信道如何分配的問題。它支持的操作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操作方式采用延時算法進行訪問控制。當一個要發送數據的站點檢測到信道空閑時,站點需繼續監聽與IFS(interframe space,幀間間隔)相等的一段時間,若此時信道依然空閑,站點就可以發送幀;如果檢測到信道正忙,則發送站點推遲到信道空閑時再發送數據。若沖突發生,則發生沖突的站點按照截斷二進制指數退避算法延遲一段時間后,再試着重新發送數據。另一種操作方式類似於發收雙方的握手過程。它是基於MACAW(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for Wireless,帶沖突避免的無線多路訪問),采用虛擬信道監聽的方法。CSMA/CA協議利用IFS機制讓PCF和DCF共存在同一個通信單元內。 答案:(64)C● 在IEEE 802.11標准中使用了擴頻通信技術,下面選項中有關擴頻通信技術說法正確的是 (65) 。 (65)A.擴頻技術是一種帶寬很寬的紅外通信技術 B.擴頻技術就是用偽隨機序列對代表數據的模擬信號進行調制 C.擴頻通信系統的帶寬隨着數據速率的提高而不斷擴大 D.擴頻技術就是擴大了頻率許可證的使用范圍 試題解析: 擴頻是指一種在物理層上通過某種機制拓寬信號帶寬,把原本是窄帶的數字信號變成寬帶的傳輸信號的信號調制技術。根據香農公式C= W log2(1+S / N),(其中,C信道容量,W頻帶寬度,S / N信噪比。)在信道容量C一定的情況下,增加頻帶寬度可以在較低信噪比的情況下傳輸信息,還可以有效地降低噪聲功率譜密度,從而提高抗干擾能力。FHSS和DSSS是最常見的擴頻技術。 FHSS系統的基本運作過程如下:發送端首先把信息數據調制成基帶信號,然后進入載波頻率調制階段;此時載波頻率受偽隨機碼發生器控制,在給定的某帶寬遠大於基帶信號的頻帶內隨機跳變,使基帶信號帶寬擴展到發射信號使用的帶寬;接下來,跳頻信號便由天線發送出去;接收端接收到跳頻信號后,首先從中提取出同步信息,使本機偽隨機序列控制的頻率跳變與接收到的頻率跳變同步,這樣才能夠得到數據載波,將載波解調(即擴頻解調)后得到發射機發出的信息。 DSSS的擴頻方式是:首先用高速率的偽噪聲(PN)碼序列與信息碼序列作模二加(波形相乘)運算,得到一個復合碼序列;然后用這個復合碼序列去控制載波的相位,從而獲得DSSS信號。通過這種方式可將原來較高功率而較窄頻的頻率變成具有較寬頻的低功率頻率,使系統具有較好的抗噪聲干擾能力。DSSS使用的偽噪聲碼序列的速率不能低於原始數據信息序列的速率。 答案:(65)B● Wi-Fi聯盟制定的安全認證方案WPA(Wi-Fi Protected Access)是 (66) 標准的子集。 (66)A.IEEE 802.11 B.IEEE 802.11a C.IEEE 802.11b D.IEEE 802.11i 試題解析: IEEE 802.11i是IEEE 802.11協議標准的擴展,於2004年正式被IEEE通過,取代原來脆弱的WEP加密技術。IEEE 802.11i為使用IEEE 802.11a、IEEE 802.11b和IEEE 802.11g標准的網絡提供加密技術和安全認證功能,這樣的網絡被描述為RSN(Robust Security Network,健壯安全的網絡)。 答案:(66)D● 為了確定一個網絡是否可以連通,主機應該發送ICMP (67) 報文。 (67)A.回聲請求 B.路由重定向 C.時間戳請求 D.地址掩碼請求 試題解析: 回應請求/應答(Echo Request / Echo Reply)報文(類型0/8)。回應請求/應答的目的是測試目的主機是否可以到達。在該報文格式中存在標識符和序列號,這兩者用於匹配請求和應答報文。請求者向目的主機發送一個回應請求,其中包含一個任選的數據區,目的主機收到后則發回一個回應應答,其中包含一個請求中的任選數據的拷貝。回應請求/應答報文以IP數據報方式在互連網中傳輸,如果成功接收到應答報文的話,則說明數據傳輸系統IP與 ICMP軟件工作正常,信宿主機可以到達。在TCP/IP實現中,用戶的ping命令就是利用回應請求與應答報文測試信宿主機是否可以到達。 答案:(67)A● 在域名系統中,根域下面是頂級域(TLD)。在下面的選項中 (68) 屬於全世界通用的頂級域。 (68)A.org B.cn C.microsoft D.mil 答案:(68)A● 在網絡設計階段進行通信流量分析時可以采用簡單的80/20規則,下面關於這種規則的說明中,正確的是 (69) 。 (69)A.這種設計思路可以最大限度滿足用戶的遠程聯網需求 B.這個規則可以隨時控制網絡的運行狀態 C.這個規則適用於內部交流較多而外部訪問較少的網絡 D.這個規則適用的網絡允許存在具有特殊應用的網段 答案:(69)C● 根據用戶需求選擇正確的網絡技術是保證網絡建設成功的關鍵,在選擇網絡技術時應考慮多種因素,下面的各種考慮中,不正確的是 (70) 。 (70)A.選擇的網絡技術必須保證足夠的帶寬,使得用戶能夠快速地訪問應用系統 B.選擇網絡技術時不僅要考慮當前的需求,而且要考慮未來的發展 C.越是大型網絡工程,越是要選擇具有前瞻性的新的網絡技術 D.選擇網絡技術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通過投入產出分析確定使用何種技術 答案:(70)C● 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 is inter-autonomous system (71) protocol. BGP is based on a routing method called path vector routing.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is not a good candidate for inter-autonomous system routing because there are occasions on which the route with the smallest (72) count is not the preferred route. For example, we may not want a packet through an autonomous system that is not secure even though it is shortest route. Also,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is unstabl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routers announce only the number of hop counts to the destination without defining the path that leads to that (73) . A router that receives a distance vector advertisement packet may be fooled if the shortest path is actually calculated through the receiving router itself. Link (74) routing is also not a good candidate for inner-autonomous system routing because an internet is usually too big for this routing method. To use link state routing for the whole internet would require each router to have a huge link state database. It would also take a long time for each router to calculate its routing (75) using the Dijkstra algorism. (71)A.routing B.switching C.transmitting D.receiving (72)A.path B.hop C.route D.packet (73)A.connection B.window C.source D.destination (74)A.status B.search C.state D.research (75)A.table B.state C.metric D.cost 答案:(71)A,(72)B,(73)D,(74)C,(75)A